電力工程是一個與電力生產、運輸和分配有關的工程。電力生產主要依靠火電廠、水電站和核電站。潮汐、地熱和風能也用于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發電。電能的輸送和分配主要通過高低壓交流電力網絡實現。作為輸電工程技術發展的方向,重點研究特高壓(100萬伏以上)交流輸電和直流輸電技術,形成更大的電力網絡,研究超導體電能輸送的技術問題。大型電力系統將發電、輸電、變電、配電、用電環節整合為一個有機整體,成為社會物質生產部門空間跨度廣、時間協調嚴格、分工復雜的物理工程系統。
電能的生產主要是火電廠、水電站和核電站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,潮汐、地熱和風能也被用來發電。為了加快電力生產的發展,一方面要制造大容量機組(近100萬千瓦)和大容量發電廠(數百萬千瓦)。同時,各種中小型電站應根據當地情況建設。此外,我們還應著眼于未來,開發磁流體發電、核聚變發電、超導體電力設備等電力生產新技術。
電能的輸送和分配主要通過高低壓交流電網實現。高壓直流輸電技術進步迅速,在一些輸電領域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。因此,作為輸電工程技術的發展方向,重點研究特高壓(100萬伏以上)交流輸電和直流輸電技術,形成更大的電網,研究超導體電能輸送的技術問題。
電能的使用已經滲透到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的各個領域,成為工業、農業、交通和國防的主要動力形式,是人們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源,廣泛應用于拖動、照明、電加熱、電化學和通信等領域。電能作為一種產品,不同于其他類型的產品,它不能儲存。因此,由發電廠、輸電線路、變電站和配電網組成的電力系統必須與用戶電能的消耗量一致。這使得電力生產與國民經濟、人民生活息息相關。即使是短期停電也會帶來很大的危害,大面積停電會給國民經濟造成巨大損失,給人民生活帶來不便。因此,在電力工程的規劃、設計、施工和運行中,必須注意保證供電的高度可靠性。電力不足嚴重阻礙了國民經濟的發展。世界各國的經驗表明,電力生產的發展速度應高于其他部門,以促進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,因此電力工業也被稱為國民經濟“先行官”。
在我國電力消費中,生產速度一直高于生產速度GDP增長率使電力(生產、消費)的彈性系數大于1,因此單位GDP能耗難以下降,說明我國電力消費勢頭強勁。“十二五”這將是中國轉變電力發展模式的關鍵時期。電力企業要抓住機遇,加快創新發展,堅持節約優先,優先發展水電,優化煤電發展,大力發展核電,積極推進新能源發電,適度發展天然氣集中發電,因地制宜發展分布式發電,加快強智能電網建設,推動設備產業發展,促進綠色和諧發展。